学习宣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宣传标语:

1 .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 2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奋力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 3 .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 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 4.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 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确保 生态环境良好 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 5.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6.治国必治边 治边先稳藏 7.依法治藏 富民兴藏 长期建藏 凝聚人心 夯实基础 8.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9.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 10.维护祖国统一 加强民族团结 建设美丽西藏 1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12.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 13.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4.缺氧不缺精神 艰苦不怕吃苦 海拔高境界更高 15.党的光辉照边疆 边疆人民心向党 16.感恩党中央 感恩伟大祖国 感恩新时代 17.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努力奋斗

服务大厅 |

西藏网上信访大厅

|

西藏党员教育网

|

违章查询

|

藏汉互译

|

就业招聘

|

社保办理

|

企业信用查询

|

更多

西藏网群 |

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 中国西藏新闻网

西藏旅游信息网

西藏文化网

西藏气象

西藏教育考试网

|

拉萨

城关区

当雄县

堆龙德庆区

曲水县

墨竹工卡县

达孜区

尼木县

林周县

|

日喀则

桑珠孜区

亚东县

江孜县

白朗县

拉孜县

萨迦县

岗巴县

定结县

定日县

聂拉木县

康马县

仁布县

南木林县

谢通门县

吉隆县

昂仁县

萨嘎县

仲巴县

|

昌都

卡若区

江达县

贡觉县

类乌齐县

丁青县

察雅县

八宿县

左贡县

芒康县

洛隆县

边坝县

|

林芝

巴宜区

墨脱县

波密县

工布江达县

米林县

察隅县

朗县

|

山南

乃东区

错那县

扎囊县

贡嘎县

桑日县

琼结县

曲松县

措美县

洛扎县

加查县

隆子县

浪卡子县

|

那曲

色尼区

嘉黎县

比如县

聂荣县

安多县

申扎县

索县

班戈县

巴青县

尼玛县

双湖县

|

阿里

噶尔县

普兰县

札达县

日土县

革吉县

改则县

措勤县

www.souxz.cn
网站首页>文化频道
波罗木刻 从家族传承走向职教课堂
2025-09-24 15:53:51    来源:西藏商报    阅读量:

正在雕刻的匠人。

朗加。

职校学生的木刻作品。

正在雕刻的匠人。

合作社楼上的木刻工坊。

从昌都市江达县城出发,笔者沿着多曲河向东行驶,踏上了探索康巴古老手工艺的旅程。清晨,阳光透过车窗,温暖而明媚。随着海拔的升高,道路变得崎岖,但空气格外清新。经过卡贡乡后,道路变得更加狭窄,两旁的森林愈发茂密,新绿的树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最终抵达了波罗乡古色村,这里是“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传承人朗加的家乡。

波罗乡刻版,刀起刀落已三百年。波罗乡外冲村更是被称作“木刻古村”,是西藏雕版印刷最早的起源地之一。一整套刀法,切板、晒油、加固……数十道工序零容错,才算“波罗木刻”。1676年,德格第十二代土司、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次仁把工匠请上山,从此“波罗古泽”写进历史;三百年后,德格印经院八成经版仍刻着“江达·波罗”的印记,西藏雕版印刷的”鼻祖”由此得名。《甘珠尔》《丹珠尔》整函可刻,风马旗、佛教故事细如发丝也能刻。2008年6月7日,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波罗木刻正式被写入国家记忆。

从家族传承到合作社工坊

波罗木刻技艺的传承最初是从家族内部开始的。朗加师从同乡藏族雕版印刷技艺(波罗古泽刻版制作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泽培的父亲——一位技艺精湛的重要传承人,也是朗加的亲戚。朗加从小就在家族的熏陶下,对木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泽培的父亲指导下,逐渐掌握了这门技艺。随着时间的推移,朗加因为技艺高超受到群众的认可,订单逐渐增多。为了扩大传承的范围和影响力,朗加开始尝试将木刻技艺从家庭传承转变为工坊模式。

2013年,朗加在冲桑村成立了江达县波罗乡农牧民手工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他开始招收学徒,将木刻技艺传授给更多的人。这些学徒不仅是自家的亲戚或是同村的年轻人,也有其他慕名而来的年轻人。通过合作社的平台,木刻技艺的传承不再局限于家族内部,而是开始向社会传播。合作社的成立也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一个就业机会,许多学徒在学习技艺的同时,也能通过参与木刻制作获得一定的收入。朗加告诉我:“我毫无保留地把我的技艺教给学生们,他们凭自己的能力来挣钱。工资是计件式的,做得越多、越好,收入越高。以一个印经板为例,订货的老板验收的时候,会定出等级,价格从1000元、1300元到1500元不等。”

这一转变不仅扩大了波罗木刻技艺的传承范围,也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合作社的平台,木刻技艺得以在更广泛的社会群体中传播和发展。这种从家族传承到工坊模式的转变,为波罗木刻技艺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工坊走向职业课堂

随着合作社的发展,朗加意识到,要让波罗木刻技艺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仅仅依靠工坊模式是不够的。恰在此时,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和昌都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与非遗相关的课程,引入代表性传承人、民间艺人参与授课。

朗加作为西藏自治区级波罗木刻传承人和另外一位嘎玛嘎赤唐卡传承人桑珠罗布被邀请为昌都市职业技术学校的讲师。朗加负责教授波罗木刻技艺,这标志着波罗木刻技艺从工坊模式向职业院校教育模式的跨越。在职业院校中,朗加发现教学环境与工坊有很大的不同。学生人数更多,学习背景也更加多样化。他需要更加系统地组织教学内容,制定教学计划,并且要具备更强的学生管理能力。为了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朗加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他将传统的木刻技艺与现代的教学方法相结合,通过理论讲解、实践操作、作品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技艺。

在职业院校的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和市场需求,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种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波罗木刻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朗加表示:“我希望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传统的木刻技艺,还能够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创作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作品。这样,波罗木刻技艺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传统手艺的当代生命力

从家族作坊到职业院校,波罗木刻技艺完成了“蝶变”。如今,在昌都职业院校的实训室里,本地少年与外地学子并肩而坐,刀起刀落间,千年木纹与现代审美悄然对话。系统化的课程不仅教会他们握刀、选板、上色,更把文化史、设计学、材料科学一并刻进心里。传统手艺由此获得“学历”,年轻人则带着技艺与热爱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有人成为非遗推广者,有人继续深造,有人返乡创业,让波罗木刻技艺在数字时代持续生根、开花、结果。

朗加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波罗木刻技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现代社会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他相信,通过传统教育和职业院校教育的结合,波罗木刻技艺一定能够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藏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朗加说:“我希望波罗木刻技艺能够被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通过教育的力量,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传承人,让这门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中继续传承和发展。”

教育,让未来有更多的选择

采访中,朗加的孙子贡嘎益西担任翻译,沟通顺畅。他目前在县城读初中,父亲索朗群培是昌都知名的藏文书法家——这一技艺与木刻息息相关。尽管朗加有意培养孙子接班,贡嘎益西却悄悄告诉我,他长大了更想当医生。

这一选择,折射出教育发展带来的多元化可能性。年轻一代不再局限于祖辈的谋生方式,而是依从兴趣与志向,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路径。这既为传统传承带来新课题,也预示着文化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

站在古色村的山坡上,眺望着远处的群山。阳光洒在古老的村庄上,显得格外宁静和祥和。我想,这正是康巴手工艺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也蕴含着未来的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创新,这些古老的手工艺将在新的时代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图 记者 孙芮茸

责任编辑:仓拉

快搜西藏客户端

西藏窗口资讯门户

备案号:藏ICP备18000146号-6

西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