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拔河比赛。
十一月,湛蓝晴空下,旌旗招展,山南市体育场掌声欢呼声如浪。山南市委书记李富忠宣布首届农牧民运动会开幕,主火炬熊熊燃烧,照亮非凡舞台。此次赛场主角是 442 名来自 12 个县(市、区)的农牧民,他们身着特色服饰,带着家乡气息。这场以“和美乡村·振兴雅砻”为主题的盛会,意义非凡。它如光照亮新时代农牧民新角色:既是生产者,也是运动员、文化使者、产业推介官,绘就一幅体育引航、乡村振兴的多样生活画卷。
记者置身于赛场,最直观的感受并非竞技的紧张,而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力在尽情舒展。这里的比赛,呐喊声带着乡音,胜利的欢呼与田间劳作时的号子相互呼应。在极具特色的“押加”比赛(即大象拔河)现场,来自隆子县的扎西达杰成为全场的焦点。他穿着隆子县的传统服饰,面容质朴神情严肃,裁判哨声吹响,与对手反向对拉的瞬间,他全身的肌肉瞬间绷紧,四肢紧紧地“吸附”在地上,那是在千百次挥镐、背负牧草中锤炼出的力量。僵持、角力,在乡亲的“加油”声中,他猛然发力,赢得了比赛。
来自曲松县的农民次仁,即便在田径比赛中落败,但他依然兴奋地计划回村后积极锻炼。他说道:“身体好了,干活才有劲头,生活才有滋味,下一届绝对不能输!”
“以前,除了种地放牧,我们大多时间只能待在家里,娱乐活动少之又少,更别提出门远行了。”来自山南市贡嘎县的白玛拉珍和白玛德吉站在运动员方队中,眼中满是新奇。这场运动会,让平日里埋头劳作的农牧民们走出了田间和牧场,不仅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更在交流中碰撞出文化与经济的火花。
在这里,体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电视节目,而是他们自身力量与情感的“新方言”。从祖辈传承的押加、射箭、秀兹、吉韧到需要协作的拔河,每一个项目都是他们日常生活的浓缩与升华。他们或许不懂专业的战术技巧,但他们懂得如何将耕耘大地的坚韧,转化为在赛场上坚持拼搏的体育精神。
从田间到展台
农牧民的“双向奔赴”
赛场内的汗水在挥洒,赛场外的人气与商业气息也在同步升温。12个县(市、区)的特色展销区,构成了运动会的“第二现场”。来自桑日县的卓玛桑吉(化名),她的“赛场”是一个不足两米的展位。她不再是观众或运动员家属,而是桑日葡萄酒的“品牌主理人”。她熟练地打开一瓶红葡萄酒,为驻足品尝的游客斟上小半杯。“您尝尝,这是我们本地种的葡萄,高原日照长,甜得很。”她的普通话还带着口音,但介绍起产品来却自信流畅。
这场运动会为她以及无数像她一样的农牧民推开了一扇通往更广阔世界的窗。旁边的摊位上,加查县的高原苹果色泽诱人,琼结县的文创工艺精湛,贡嘎县的辣酱麻辣鲜香……每一位摊主,都和卓玛桑吉一样,不再是简单的售卖者,而是家乡风物的“代言人”。他们腼腆而热情地介绍着,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努力沟通。
一笔交易的完成,不仅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益,更是一次成功的文化输出和品牌建立。这场运动会,无意中成为了一次规模最大、最生动的“一县一品”展销会,让“土特产”焕发出“金名片”般的光彩。
这场运动会在山南市扮演了流量入口和信任纽带的角色,让“农文旅体商”的融合不再是文件里的概念,而是变成了乡亲们手机里实实在在的新订单。
从田间到心间
振兴希望的“生长”轨迹
纵观整场运动会,其最深层的意义,或许正蕴藏于最直观的身份转变之中。过去的农牧民,他们的世界以家庭和村庄为圆心,他们的身份是土地忠诚的“守望者”。而今天,他们借着运动会的契机,第一次以“运动员”“展销员”的身份,主动走入一个区域性的公共空间。
正如一位基层干部对记者所言:“我们办运动会,要的不只是金牌,更是要激发农牧民内心那股‘精气神’。他们走出乡村、登上赛场、大胆表达,这本身就是乡村振兴中最宝贵的内生动力。”
这次首届农牧民运动会,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生产与消费的桥梁。运动会结束后,他们会重新回到那片他们世代相依的土地。但有什么东西,已经悄然改变。
他们带走的,不仅仅是奖牌、订单或记忆。他们带走的,是一种被重新定义的“身份认同”。“农牧民”这三个字,不再仅仅意味着面朝土地的辛劳与奔走牧场的坚韧。它开始容纳赛场上的拼搏、展台前的自信、面对广阔世界时的从容与向往。
这场运动会,像一次集体的“成人礼”。它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们是乡村振兴当之无愧的主角,他们有能力,也有权利去追求和创造更具颗粒感、更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新时代的农牧民,正以运动为翼,以文化为根,以产业为基,完成一场静默而深刻的身份“破壁”。他们的日子,必将随着他们视野的开阔与精神的昂扬,越过越红火。
记者 黄帆 德吉央宗





















